新闻中心

 

故居典故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故居文化 > 故居典故

【阅微草堂】读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听纪晓岚讲故事

 

 

纪晓岚,就是纪昀,生于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六月份,卒于嘉庆十年(1805年)二月,一字春帆,晚号石云,道号观弈道人,清代文学家。历雍正、乾隆、嘉庆三朝,享年八十二岁。直隶献县(今中国河北献县)人。官至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修官,撰写了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。卒后谥号文达,乡里世称文达公。纪晓岚因一部晚年的笔记体小说《阅微草堂笔记》而留名于文学史。

 
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是纪晓岚晚年的创作。他回忆一生所经历或听闻的传奇逸事,加上自己的思考、辨析而成的一部书,从内容上共分为五个部分:《滦阳消夏录》、《如是我闻》、《槐西杂志》、《故妄听之》和《滦阳续录》,作者从1789年至1798年历时十年,陆续写成。当初这五个部分均单独刊行过,后来又将五个部分合在一起,以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为名重新刊行。

 

纪晓岚的门人(也就是学生)盛时彦评价此书说:“河间先生.....学问文章,名满天下。而天性孤峭,不甚喜交游。退食之余,焚香扫地,杜门著述而已。年近七十,不复以词赋经心,惟时时追录旧闻,以消闲送老”,又说,此书之作,“虽托诸小说,而义存劝戒”。

 

此书与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堪称清朝短篇小说的双璧而各有千秋,今天,特选几则故事,供读者赏读。

 

1
打捞石兽


沧州南,一寺临河干(gān),山门圮(pǐ)于河,二石兽并沉焉。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,求石兽于水中,竟不可得。以为顺流下矣,棹(zhào)数小舟,曳(yè)铁钯(pá),寻十余里,无迹。

 

一讲学家设帐寺中,闻之笑曰:“尔辈不能究物理,是非木杮(fèi),岂能为暴涨携之去?乃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湮(yān)于沙上,渐沉渐深耳。沿河求之,不亦颠乎?”众服为确论。

 

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“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盖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水不能冲石,其反激之力,必于石下迎水处啮(niè)沙为坎穴,渐激渐深,至石之半,石必倒掷坎穴中。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,再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。求之下流,固颠;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”

 

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。然则天下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者多矣,可据理臆(yì)断欤(yú)?

 

译文大意:
 

河北沧州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,寺门坍塌,两个石兽掉入河中。十几年后,庙中和尚筹钱重修寺庙,想要打捞起河中石兽,让人驾十几艘船顺流而下十几里寻找,也没有找到。

 

寺庙里有个教书先生听说后,大笑说:“你们这些人不能懂得事物的道理。石兽不是木头,怎能被水冲走?石头坚硬而沙土松软,一定是让沙土埋起来了。沿河向下打捞,不是很可笑吗?”听者觉得很有道理。

 

有个老兵听后,也笑起来说:“但凡河中找石头,要逆流而上寻找。因为石头坚硬,水不能冲走石头,但能将石头下水流来的一侧的沙土冲走,就形成一个坑,时间久了,石头必然倒入坑中。像这样继续下去,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。沿河向下找固然可笑,在沙土里寻找不更可笑吗?”

 

大家按照老兵的说法向上寻找,果然在上流数里外找到了两个石兽。天下之事,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很多啊,岂能仅凭物理而主观臆断呢?
 

赏析:
 

这则故事,读起来非常有趣。纪晓岚借这个故事是要批评讲学家固执于书本中的道理,而忽略了事物在现实中会根据情况而呈现不同的结果。此故事所说的逆河向上寻找石兽的方法,是否与现实契合,不加评论,但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观念是正确的。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全书来看,作者对胶着于物理而不懂变通的“讲学家”们是痛加批判的。用现今通俗的说法就是,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”,作者的这种思想是可取的。

 

2
唐打猎


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,近城有虎暴,伤猎户数人,不能捕。邑人请曰:“非聘徽州唐打猎,不能除此患也。”休宁戴东原曰 :明代有唐某,甫新婚而戕于虎,其妇后生一子,祝之曰:“尔不能杀虎,非我子也。后世子孙,如不能杀虎,亦皆非我子孙也。”故唐氏世世能捕虎。

 

乃遣吏持币往,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,行且至。 至则一老翁,须发皓然,时咯咯作嗽,一童子十六七耳,大失望,姑命具食。

 

老翁察中涵意不满,半跪启曰:“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,赐食未晚也。”遂命役导往。 役至谷口,不敢行。老翁哂曰:“我在,尔尚畏耶?”入谷将半,老翁顾童子曰:“此畜似尚睡,汝呼之醒。”

 

童子作虎啸声,果自林中出,径搏老翁,老翁手持一短柄斧,纵八九寸,横半之,奋臂屹立,虎扑至,侧首让之,虎自顶上跃过,已血流仆地。视之,自颔下至尾闾,皆触斧裂矣。乃厚赠遣之。

 

老翁自言炼臂十年,炼目十年,其目以毛帚扫之,不瞬,其臂使壮夫攀之,悬身下缒不能动。

 

译文大意:
 

纪晓岚的同族兄长纪中涵在旌德县任县令时,县城附近有老虎,伤了猎户数人,县衙无法捕捉。村民说:“只有到徽州聘请唐氏打猎人才能除去虎患”。(休宁人戴东原说了唐打猎的来历。据说明代有唐氏人,刚刚新婚就被虎害死,他的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,祷告说:你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,后代不能杀虎也不是我的子孙。所以,唐氏后人代代都能捕虎)

 

纪中涵就选派县吏带钱去聘请唐打猎,县吏回来说已经请了唐氏两个打虎技艺精良的两个人,马上就到了。及至唐打猎来到,一个是老翁,头发胡须皆白,还不时咳嗽,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,县令大失所望,只好让准备饭食。

 

老翁看出县令不满,就说:“听说老虎离此不足五里,还是先捕了虎再赐饭食也不晚。”于是县役带路,走到谷口处不敢再进,老翁笑道:“我在这里还怕吗?”进入谷口一半时,老翁回头对少年说:“这个畜牲好像还在睡觉,你把它唤醒。”

 

童子于是模仿老虎的叫声,老虎果然从森林中出来,直奔老翁扑来。老翁手拿一柄斧子,约八九寸宽,展开手臂站立不动。虎扑过来,老翁头一侧,老虎从老翁头顶跃过去,就流血不动了。大家一看,老虎从下颔到尾巴,都被斧子分为两半了。纪中涵于是赏了唐打猎很多钱,送他们回去了。

 

老翁说,(为了打虎),光是练习臂力就练习了十年,练习目力也练了十年。就算用扫帚扫他的眼睛,他的眼睛也不会眨,伸开胳臂,就算强壮的男子攀悬,他的胳膊也不会动。

 

赏析:
 

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。这则故事曾经选入小学课本,题名就是《唐打虎》,当时并不知道原来故事是出自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及至成年后读到,非常欣喜。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写得意趣横生,由最初的期望到失望到大喜过望,跌宕起伏,出人意料。而作者也指出这样精彩的技能是长期坚苦训练的结果,这与欧阳修在《卖油翁》中所写的“熟能生巧”可谓是异曲同工。县令最初见到老翁和童子时的失望也与后面的结果相反,也许我们也可以说:人不可貌相吧!

 

 

纪晓岚故居 版权所有 电话 :(8610)68870866 电子邮件:admin@jxl.org.cn

京ICP备14016423号-1